香港田徑項目傷健運動員蘇樺偉(偉仔)在運動上的功績,對於香港人來說是耳熟能詳,但「神奇小子」的稱謂絕對是得來不易,自小因黃疸病令全身痙攣及弱聽的偉仔,雖然「輸在起跑線上」,但不屈不撓的他憑著蘇媽的支持,從一名無名小子一路跑到國際舞台,當中所經歷的難關不是三言兩語便可說清的。隨著由吳君如監製及主演,尹志文執導的電影《媽媽的神奇小子》即將在8月上映,電影從偉仔的童年起,講述母子二人數十年來面對的辛酸和挑戰,尹導表示想透過偉仔的故事去發放正能量,「輸在起跑線不重要,重要的是知道終點在哪裡!」
殘奥會壯觀呈現 戲中感動位多
《媽媽的神奇小子》講述偉仔從出生起(1981年)至北京殘奧(2008年)中27年的時光,是香港少有的運動員傳奇故事,當中需要呈現大量奥運和殘奥的壯觀場面及舊時香港的畫面,尹志文坦言拍攝內容吃力,「要想辦法在有限資源做到,因為我們沒有在香港電影中看過殘奧會跑步的畫面。戲中也有不少充滿屋邨情懷的畫面,重現當年香港。」尹志文在接觸偉仔後,發現偉仔在跑步時有個特點,因為手指不能發力,故不能使用起跑器起步,「線上的運動員都用助跑器,只有他踹下半身起步,所以每次聽到槍聲時已經慢過所有運動員,但我看見的就是偉仔從後一直追上前面的跑手,直至衝過終點,這個畫面令我很震撼。」電影中多有描述偉仔身體上的限制,藉此告訴觀眾,偉仔天生可能有缺陷,但只要後來居上,可以做到比很多人更有成就。導演敬佩這份堅持,以「神奇」來形容也不為過,「一個在4歲還沒學好步行的人,十幾歲已經到國際舞台取下冠軍,又打破世界紀錄,這件事是無法想像的,是神奇、亦是我們應該佩服及學習的地方。」
戲中有很多感動位,尹志文表示在與偉仔和蘇媽訪問時,知道他們經歷許多被人看輕或刁難的時刻,至於二人是靠甚麼才可以撐得過來?就是一份不斷向前跑,永不放棄的精神。尹志文續說運動風氣與港產電影相近,好像也不太蓬勃,但只要像母子二人般不要放棄, 總會有有風光的一日,「香港經歷了很多事情,尤其疫情給予社會一種很沉悶的氣氛,這部電影適逢此時上映,加上東京奧運在即,想這部戲可以令振奮運動員及電影人,同時令社會多點關注運動員及傷殘運動員。」
即使「輸在起跑線」,但只要堅持,仍然可以衝線,是導演的拍這部電影的初心,偉仔縱然已在2016年退役,但他的名字及精神仍長存在香港人心中。對於自己故事可以被放到大銀幕中,偉仔亦表示很開心,並希望這部電影可以鼓勵更多殘疾人士去參與運動,又寄語香港運動員繼續刻苦練習,盼在東京奧運及殘奧會上能為香港爭光。
蘇媽大讚君如掌握細節:「自己睇到眼濕濕」
為深入了解偉仔的故事及捉摸到二人的生活細節,導演前後共花了約五年時間去籌備,連蘇媽也大讚他鍥而不捨,更說君如演活了自己,「看到君如演我的情節已經想哭,一下子將我帶回去幾十年前,自己睇到眼濕濕。」吳君如也刻意加入不少蘇媽日常的小動作,可謂做足了功課,例如在訪問時要對著鏡頭,蘇媽馬上就拿出唇膏來補妝,這些小細節都一一可在戲中找到。尹志文又坦言很高興找到吳君如演繹蘇媽,「第一時間想到她,君如輕鬆中有一份硬朗,這方面跟蘇媽很相似,找到佢做主演及監製,出來的效果非常好。」演繹偉仔的梁仲恆也是中英劇團的駐場演員,本身的外型很像偉仔,蘇媽指偉仔的身體語言以及生活習慣很難去模仿,覺得梁仲恆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到他的所有細節很厲害!
戲內有很多講述母子二人相處的場口,有溫馨的,也有分歧的,情感洩露得很重,令觀眾感受到兩人一路走來的辛酸:蘇媽要面對兒子殘障的現實,卻又奮力鼓勵偉仔是與眾不同;偉仔既要持續訓練,也要打工緩和家中的負擔,兩個角色在現實生活與理想間都充滿掙扎。除此而外,尹志文認為戲中有很多令人感動的位置,「尤其劇組請來一位天生有腦痙攣的小孩子來演回小時候的偉仔,他其實不能走路,有一場戲要呈現他在運動場上行,拍攝時更需要減省他的輔助儀器,他行那一步時,我們在身邊圍繞著,很怕他跌到,但他反而很樂觀要做好這件事給大家看,最後也成功!就像故當年偉仔如何從未能步行直至慢慢踏出第一步的感覺。」
電影中有句出自蘇媽口中熱血金句,「以為佢行得比人慢,最後佢跑得比人快。」偉仔終在蘇媽多年鼓勵下自強,更遇上「伯樂」潘健侶(張繼聰演)教練,捱過艱難的訓練,在運動場上大放異彩。我們總會在人生路上迷茫,但正如蘇媽所言,每個人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,要記得堅持才是出路,「任何事都不要輕易放棄,眼前可能很絕望,但一定可以轉彎!」
記者:K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