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復二澳由種米開始 從復耕到復村的在地農業願景

Interview by KKW、Nico Tang

Photo & Video by Kayan、 Joffe

 

以前是先有二澳,然後有人種米;現在則是先有人種米,然後大家才知道二澳。同是位於大嶼山西南方,大澳早在宋朝就開始發展鹽業,分流於清朝時更是禦外的軍事要塞;夾在兩者中間,原叫「義澳」的二澳,則一直是個綠悠悠的鄉間農村。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,本來躬耕於二澳的樸樸村民,自1960年代開始,都紛紛遷進新市鎮搵食。直到1990年代,當最後一位村民也離開後,這個地方終於正式淪為一個無人荒村,然後二澳這個名字也漸漸消失於我們的記憶之中。幸好到了2012年,Alan(黃永根)跟友人共同創立「二澳農作社」,決心復種香港二澳米,才讓中斷了20多年的二澳故事,能夠再次延續下去。而經過Alan近10年的苦心經營,今天的二澳米,甚至已經取代了傳說中的「元朗絲苗」,成為最具代表性的made in HK的米種之一。

 

香港有米 二澳復耕

香港曾經出產過享負盛名的「元朗絲苗」,可惜這種從前作為宮廷貢品的原生米種,隨著本地農業的息微而絕跡於香港;對於上一代人來說早已是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,這一代就加多人聞所未聞。所以,即使大家近年對本地農業多了關注,但吃慣了泰國米、澳洲米、日本米的我們,聽到有人種米,一開始還是會先質疑:「乜香港種到米嘅咩?」是的,香港種到米,Alan在二澳就種了近10年,而且除了二澳之外,在塱原、牛潭尾、新田、粉嶺鶴藪等地,都有不少農夫陸續復耕稻田,植種本地米。

 

「當初我們來到二澳,選擇種米,原因很簡單,就是因為以前的村民本來就在這裡種米。以前種到,現在為什麼不能?所以,米,對於我們來說,是一種文化傳承。我們求的並不是復興本地米業,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很大的產量。我們求的,是讓大家知道香港的可能性。原來香港仍然可以種米,而且這件事是真的!」Alan說,以前香港有過一段很繁榮的時間,但在這段時間裡很多發展其實也很單一。不過這幾年又有點不同,大家開始發現原來有很多事情,是可以由香港開始的,made in HK也不一定要買材料回來加工,我們也可以生產自己的原材料,二澳米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「是這個潮流推動我們,我們又推動這個潮流,而這股made in HK的潮流,似乎對現在的香港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。它讓大家知道,我們是有選擇的,我們是有可能性,而且真的可以執行到,實行到出來。」

 

當然,所有事都不會平白地憑空出現,Alan他們一開始也「錯」過很多次,慢慢才找到最適合自己和二澳的「方法」。「自己本來也不懂種米,也是邊做邊學。我們最初便試著種植不同的米種,看看哪種是最好。我們試過種美香粘、象牙香粘,也有種過來自台灣的米種等等。經過多年的嘗試,才終於發現一種名叫馬壩的油粘米最適合二澳的微氣候。無論是產量,或是味道,馬壩油粘米都是最穩定的。我們希望這種從廣州韶關來的米種,經過幾年在二澳這裡留種來種的話,慢慢可以變成一種屬於我們香港的油粘米種。」

 

油粘米跟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其中一個不同之處是,泰國米本身有一種香味,所以才會叫泰國香米,而油粘米因為油份比較高,就要待煮熟之後,油香才會溢發出來。「所以,用油粘米來蒸飯,或是煮煲仔飯的話,嘩,那就很正了!真係可以食到油粘米的特色。」Alan接著解釋,在口感上,油粘米比泰國香米黏,但又沒有日本的越光米、珍珠米那麼黏,可以說是介乎於兩者之間。「但在種植方面,其實香港並不是太適合種珍珠米,它需要再往北一點,在緯度較高的地方種植,出來的效果才夠好。」

 

二澳現在的稻田,大約在八至十畝,Alan說,在正常的天氣,沒有大病蟲害之下,每一造米大概可以收成到800至1200公斤的「濕穀」。所謂的「濕穀」,就是指從田裡收割下來後,把稻脫成粒,但仍未經過日曬處理的米粒。「800至1200公斤的濕穀,最後做到幾多白米呢?大約是一半,即是400至600公斤。我們最高紀錄是收成到1000公斤白米。可是今年年尾這一造,就算是欠收了。中間打了一次風,經歷了兩場黑雨。現在只收到400公斤左右的濕穀,即200斤白米左右。」但這沒有令Alan感到失望,因為農耕本來就是這樣,風調雨順的日子其實很難得。「而種米只是個開始,我們真正希望做到的,是從復耕開始,慢慢做到復村。」

 

大地予我 復村之願

回想十年前,53歲的Alan還在跨國公司打工,每天都被工作壓力捏得喘不過氣來。當時他覺得自己再做下去,終有一天會把身體也弄垮,於是他便決定辭職不幹,重新思考自己的下半生。「裸辭之後,其實不知道有什麼事可以做,總之就是不想再打工了。剛好當時有個朋友,正想實行他的復耕計劃,我覺得幾好玩,便跟著他一起四出尋找適合的農地。」他們首先去到西貢,但發現萬宜水庫已截斷了附近的水源,所以那裡並沒有找到可種之地;然後又去了沙頭角,以為那邊是禁區,應該不會受到干擾,但去到才發現附近竟建了很多野戰場、燒烤場、劏車場之類的設施,也沒有適合的農地。

 

「最終我們才找到了二澳。因為這裡的交通不方便,最快的方法是從大澳搭船來,不然就是踩大半個鐘單車,走鳳凰徑到來。所以這裡一直都沒有被發展起來,仍然保持著一個很荒野的狀態。加上這裡的水源充足,很適合耕種。但最重要的是,我們得到村民的同意合作,他們不用我們買地,更願意不收租,讓我們可以在他們的地上做復耕的工作。」能得到村民的無條件支持,全因Alan他們所提倡的願景:復耕只是一個開始,最終的目標是復村,恢復二澳作為農村的地區經濟。

 

「我們希望透過種米,第一是證明香港農業的可能性,第二是提供一種食物教育,讓大家知道米從何來,米可以有什麼變化;而第三,就是想吸引更多人注意二澳,接著我們就可以跟所有人說關於二澳復村的願景。復村的意思是什麼呢?其實就是重新使用二澳這個農村環境。以前的農村,並不是所有人都在種田,有人會上山斬柴,有人養牛養豬,有人織布,村裡也一定有個中醫,對嗎?現在的村民又可以做什麼呢?我希望二澳復村後,可以吸引你來影雀鳥、來寫生、來露營,甚至來辦一個小型音樂會,或許就這樣靜靜坐著,欣賞大自然的風光。那麼這裡便能真正變回一條村了!所謂的村,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,人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活動。而我們的工作,就是負責維持這個村的環境,然後給大家使用,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。」

 

今年已經63歲的Alan說自己從未如此快樂過,除了因為有目標地持續做著自己喜歡的農務外,更重要的是二澳的鄉村生活讓他感到自由。「任何的工作,都會有令人煩心的事。但在二澳這裡就很簡單,你一煩,就坐在樹下靜一靜,一陣風吹過,什麼火氣都會被吹散了,哈哈。而且二澳真的不會讓你覺得悶、覺得厭。因為整個地方,會隨著我們農耕的活動而不斷轉變,無論是植物、生物,或是環境,在不同的月份、不同的季節、不同的時間,都會有不同的景色,我覺得我願意一直留在這裡,以村民的身份永遠生活下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