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單位望出窗外,重重樓景之中,屋邨商場天台的籃球場,早由綠色變成了灰濛濛的墨綠色,與在香港常見到的大廈天台一樣,了無生氣。忽然去年,球場關閉了,顏色逐漸回來了,猶像炎夏陽光的橙色,交疊著比以往墨綠色年輕得多的青綠色——這個位於將軍澳的明德商場天台籃球場,除了成為香港首個以推廣女性運動為主題的球場外,建築師梅詩華(Sarah)想像,住在樓上的居民每天看著球場,也會比以往看得開心,因為她認為,球場不止是屬於打波的人,還屬於整個社區裏的每一個人。
「以前的屋邨設計,好多都把球場放在天台,這在香港也是獨特的。」在稱為「石屎森林」的香港,高樓大廈林立,住宅樓宇、商業大樓、工廠大廈,每幢都有天台,「但望落去全都唔靚,灰色一片,不是放滿冷氣槽,就是佈滿喉管。」如果,地小人多的城巿空間本來就已經不敷應用,天台作為一塊又一塊的平地,為何我們只把它當成堆放雜物的地方,而沒有好好善用?
「在我開始接觸這些屋邨天台球場後,當我們考慮用家、打波的人在這個球場的感覺時,樓上的人看下來這裏,又是什麼感覺呢?」
Sarah與同是建築師的丈夫7年前創立「一口設計工作室」,近年參與不少社區設計項目,例如為康文署的遊樂場重新設計公共座椅的「城市藝裳計劃:樂坐其中」、在灣仔鬧巿以創意設計勾劃地區文化的「#ddHK」項目,以及自2018開始與營運不少地區商場的「民坊」合作,陸續活化舊屋邨球場。
第一次翻新的天台球場,位於九龍灣的啟業邨。做社區設計項目,Sarah與她的團隊會先了解當區的人口結構、地區特色等,「啟業的建築物本身很有特色,而且它所在的地區,過往是一直是工業區,所以當時球場翻新的創作伙伴SLAB提出以『香港精神』為設計意念」。而去年翻新的屯門兆禧多功能運動場,以兆禧的諧音「笑,嘻」為題,除了用色奪目繽紛,同時也運用大量線條,劃分地帶之餘,也帶動用家的想像,讓用家自行發揮如何運用、自創玩法。來到今年重新開放的明德邨籃球場,則以女性友善、性別平等為題,「將軍澳的性格不太鮮明,於是我們就想,是否可以借此機會,從一個公共空間去回答一些我們未處理過的社區需要?香港的女性運動員比例一直偏低,女性運動的推廣也很弱,但台灣近年多了女性優先的球場,香港為何仍未有?」
而最重要的,是每一個社區設計項目,不只由設計師構思主題、設計,而是邀請社區參與其中。「我記得,在大學讀建築的第一課,老師給我們看一張他在非洲教書時拍的照片,照片中一個媽媽把小朋友安頓在樹下,然後去工作。建築師做的,就是要build a shelter,而shelter是畀人用的,人是我們永遠不能忽略的。但我常會反思,我是否真的了解人?我一定要先了解他,才知道什麼適合他。」
「以人為本」說得輕易,但現實是不少地區工程、重建項目,沒太多人會認真由認識用家開始,才構思設計。而所謂的社區參與,並不止是到街頭問問用家意見、做做問卷,「你會發現他真的不懂得選擇,或者看看問卷的選項覺得不錯就做選擇」。對於街上無處不在的問卷調查,這種隨意敷衍是情有可原的,但關乎整個社區的設計,這樣收集得來的意見其實並不可取,最先要解決的問題,是讓他們理解,社區是自己有份的。
「我們一直做的,是希望多點與用家有互動。當我們說社區參與(engagement),其一是希望讓人認識這個城巿的建築環境(built environment)。我不相信整個城巿的發展,該由一個建築師或規劃師主導,只不過問題是,用家未必是專業人士、不懂得提供意見,所以要讓他們先有基本的認知,累積下來,當他們建立到creative confidence,有足夠理解、知道自己在城巿設計是有角色,有信心提供意見。第二,是engagement的過程可建立歸屬感,讓他們知道社區是大家共同擁有的。」
除了破格設計讓香港人耳目一新、「兆禧主場」甚至贏得亞洲最佳公共空間獎,翻新的球場,實際上吸引了以往少用運動場的人,重新回到運動場上。Sarah認為,靚只是基本,「但靚之餘,我覺得社區設計還要有它的價值,可能是一些功能上的增加,或者是一些社區價值,因為這樣才可以長久」。「一直以來,啟業的球場,因為出了?還要行一段路,很多老人家不喜歡去。我好記得,啟業重新開幕後,多了老人家肯來,因為這個空間不再是打波友才可以上來,旁邊還可以做運動、散步。我覺得,其實公共空間從來就應該咁,唔應該劃分邊一個空間係咩人用。」而翻新球場的項目,也是讓珍惜社區價值的Sarah自豪的項目,「在活化舊建築的時候,我們沒有令社區的關係斷裂——不需要拆了舊建築,也能帶一些新的生活方式,同時改善社區的生活環境」。
Sarah強調,她與團隊並不是香港參與式設計的先行者,10多年前已經有民間團體開始推動改變,一口設計工作室只是希望可以把它延續、發展得更好。「參與式設計是有地區性的,文化不同、人口結構不同、社區問題也不同。我們希望能夠在過程中,一起尋找適合香港的方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