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他年她日》專訪:愛情中的不可抗力

時間,從來都是愛情中的一大課題——

我們用時間的長短,衡量愛情的深度;用時間的流逝,作為感情變淡的藉口;用時間的匱乏,為自己的不作為懊悔。但對更多人來說,他們輾轉反側,窮一生地追逐,渴望迎來那不知是否真確、象徵真愛的Timing到來⋯⋯

不過,比起時機,時差原來更磨人。

薯仔(許光漢 飾)與安晴(袁澧林 飾)活在同一個世界,卻在不同的時區。他的一年,才是她的一天,兩人步履不停,始終步伐不同;兩人縱使相愛,又到底要幾多愛,幾多付出犧牲,才能走在一起?這就是龔兆平導演初執導筒的作品《他年她日》。

不止是愛情電影

龔兆平過往做過不少主流電影的副導演,如《竊聽風雲2》、《竊聽風雲3》等,經驗無庸置疑,但首部作品便向難度挑戰,編導天馬行空,電影格局宏大,完成度卻很高,整個意念從何而來?

龔兆平說:「其實最初諗係喺一個世界,兩個地方,時間速度唔同嘅一段關係。開頭有諗過發展成類型片甚至係神偷戲,但慢慢發展落去,覺得要關於愛情,就諗一個男仔鍾意咗個女仔一世,但對個女仔嚟講,只係好短時間,兩個嘅愛係唔對等。」

沒想到,龔兆平完成初稿給張艾嘉,沒有預期中的砍掉重來,張姐反而很感興趣,還給了很多建議,認為可以奇幻一點、卡通一點,後來更一同參與編劇工作,不時挑戰導演的理性,逼迫他跳出盲點。龔兆平直言,很感激張姐在各方面都幫了他很多。

但若果以為這只是那些迎難而上的催淚愛情片,《他年她日》可能會令你喜出望外。電影蘊涵更多對階級、社會結構、人性、友情、私密情感的細膩描寫,連敘事也有驚喜,猶如一個環形結構,留下線索邀請觀眾拼湊出故事全貌--

龔兆平指:「其實我哋喺最開頭已經諗,呢個係薯仔嘅故事,可能大家會覺得佢係一個愛情片,但我去睇,其實係借一段愛情去睇呢個角色嘅成長,我自己覺得係似人物傳記。當關於一個人物嘅一生,幅度咁大,其實好難係順序去講晒⋯⋯要透過第三者去講嘅話,安晴嘅角度係最啱⋯⋯觀眾可以跟住佢,逐步了解薯仔,組織故事。」

親切的港味狂想

說來也許有點政治不正確,最初對《他年她日》充滿好奇,除了電影主題吸引,還因為驟眼看來,這並不像一部香港電影。

抽離現實的世界觀設定,長年區和優日區的分別,更像映射現實的寓言,那整個視覺呈現就更重要。看到電影各個場景,已下意識認定是在內地或東南亞拍攝。戲中薯仔帶安晴在長年區躲避時,更有種《千與千尋》的既視感。沒想到,電影都在香港取景,果真成功塑造出奇幻世界的感覺--

龔兆平指:「開頭同朋友或者工作人員傾,大家都話唔好喺香港拍,但內心會隱隱覺得,唔係完全冇可能。我以前拍過一套戲,佢係用工廠世界去扮社區環境,呢個概念係好影響我。其實喺香港搵到啲工業風嘅嘢,係可以諗辦法透過美術、攝影將佢做出嚟⋯⋯同埋其實我哋根本冇錢出埠拍,只能夠喺香港盡搵。」

話雖如此,但當你看過電影後,發現部分場景竟然是在青衣、M+、田灣下水道、回收場等地方拍攝,卻完美呈現出異域的感覺,這份「咁都得」的精神和想像力,不正是過往香港電影最為人頌讚的美學嗎?

情感飽滿的克制

在電影構思階段初期,張姐已提議由袁澧林飾演安晴,剛好龔兆平在戲劇班遇上Angela,在討論劇本的過程中,慢慢令他認定,Angela是安晴的不二之選。而對Angela來說,這個劇本也十分新鮮--

「收到劇本,其實都花咗啲時間去理清啲時間順序,當中好多細節,就算劇本冇強調,但演員一定要呈現到出嚟,喺我慢慢整理時,就發現原來角色好豐富,好多substance喺裡面。」

安晴出身優日區,跟隨小燕子組織,到長年區為勞動成疾的人治病而遇上薯仔,在現實與愛情中拉扯。而這個角色,與真實的Angela截然不同--

「我本人係一個非常多感受,好敏感嘅人,好鍾意啲極端嘅狀況,尤其係戲劇就係關於爭執,我都好鍾意咁。但喺呢部電影,我最多提醒嘅就係要收,要忍住⋯⋯安晴嘅世界有個考慮,就係佢有光明嘅未來,所以會阻礙佢接受新衝擊,好多位都會選擇克制情緒。而愈係咁,到後段冇咁克制嘅位,我諗得最多嘅係點演繹『後悔』,可能係冇得演,有就有,冇就冇,而呢個冇得演,都係一種狀態。」

演員的優日區

電影中的安晴,出身在優日區,時間過得較快;近年Angela多了工作機會,港台兩邊走,相比起數年前的小低谷,了無音訊的Casting多不勝數,如今似乎走在步向成功的路上。那對她來說,跟以往相比,是否終於活在一個更好又更快的時區裡面?

「我真係覺得,冇好嘅時間同壞嘅時間。例如話我而家喺好嘅時間,其實係喺我壞嘅時間累積返嚟,功夫係一日一日累積,無論感受好壞、知識嘅累積、價值觀嘅形成,全部構成你睇個世界有幾大、有幾開放接受所有嘅挑戰,最終體現喺演員可以呈現到幾大嘅世界,而呢啲都係嚟自低位嘅累積。」

連結的感動

薯仔和安晴的關係引人入勝,但電影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,同樣令人細味。不同出身的人,各有各的限制,但大家都在盡最大努力,展現人性的善意,相信所做的事有意義。剛好呼應電影的一句,大意是無論面對任何阻隔,是人為還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,似乎都無法完全切斷人與人之間的連繫。

現實條件可能困難重重,隨便有十萬個藉口令你放棄,但出身並不足以定義你的身份,重點是,縱使如此,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