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愛機械半世紀 80歲製磅廠老闆建《磅秤資料館》記錄歷史
社區印象1944年,香港淪陷第3年,街上疏落的行人滲雜著日本人,店舖大多只有限度地做生意,但香港史上第一間製磅廠「三興製磅廠」就在這個時候正式開張大吉,地點位於深水埗的南昌街。就如逆巿奇葩,一年後香港結束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,本地製造業乘著中國內戰湧來的移民潮起飛,塑膠廠、製衣廠,在南昌街不遠處的大角咀開得成行成巿,而為工廠生產線中提供不能缺少的磅的三興,也就一直見證著香港的製造業發展與衰落。直至今天,第二代老闆梁渭潮雖然年屆八十,但他仍然一心希望為這個見證再走多一步。於是,《磅秤資料館》正式開幕了,就在三興發源地南昌街的旁邊、界限街之上。
踏進資料館,最當眼的展品,是有逾百年歷史的尺磅,除了因為歷史悠久,而且它的體積最大,比起我們現在於醫務所用來量度體重身高的磅,還要大一倍。1890年代製造的磅,當然不是出自1940年代才創立的三興,不過這種尺磅,也可以說是三興當年起家的象徵——尺磅,泛指設有一把尺的磅,小型的尺磅,可以放在桌上用,而這種大型的尺磅,則放在地上,當年最常用在米舖。「打仗,最緊要就是買米,我們當年就是先做米磅,供給米舖。」
1940年代創立的三興,當時位置在南昌街,地下為舖位,閣仔是居住的地方。(受訪者提供)
不過,三興成立之初,其實主要是修理洋磅。「我的父親,仍在內地的時候,雖然只讀了小學,但有讀過機械,來港之後,起初跟著他的堂兄做收賣,收賣了一些機械磅回來,他就拆來研究,拆吓拆吓,知道磅的原理結構,於是開舖,專門修理機械磅。」梁老闆說時,指著資料館內掛著的一張舊相,相內的舊式唐樓騎樓柱上,寫著「三興精修洋磅」。他記得,當時的南昌街,好荒蕪的,有一些矮樓,而荔枝角道以前仍是農地。「那時候,秤還可以本地造,但磅是沒有本地的,全要靠入口。」
至1950年代,三興正式開始生產機械磅,一座米磅,幾乎有一個成人的高度,整個都是本地造?「沒錯,自己造。」米磅的大型機殼,由本地的鑄鐵廠造;用以支撐上方的尺與碼的長條木筒,是用一部稱為「摺機」的機器所造;還有尺與碼,都在三興的廠房裏生產,「鋼刀也是用廠裏自己的車床車出來」。梁老闆當時仍是小學生,常在廠裏觀摩父親造機械,「我很佩服他,他對機械很有興趣,會鑽研各種細節,例如為什麼英國製的磅,把尺會不停跳動,用的人要花眼力才能看清讀數,但美國製的磅則只跳動兩三次就可以停下?原來是因為刀與尺的平衡線有高低的分別」。刀,梁老闆稱全名為「橋刀」,即是用作槓杆支點的部分,因為支點像刀尖,所以稱為刀。
自小耳濡目染,梁老闆對造磅也有濃厚的興趣,就順理成章地跟父親工作,也修讀了當時工專的機械科。從設計開始,到落實生產,再改良,三興多年來為大大小小的工廠研發各種磅秤,米磅之後,就是研發「安士磅」。「那段時期,香港愈來愈多塑膠廠,形形式式,有製造膠花、假髮。塑膠很輕,米磅當然不適合來量度如此輕的貨品,但例如假髮的體積偏大,又無法用以往的秤,於是按著工廠的需求,製造出安士磅。」梁老闆說,安士磅適用的範圍大,不論是塑膠廠、製毛衣的廠也用得上,所以算是三興長青的產品。後來,再研發了「雙尺磅」,主要特徵是比起一般磅,少了直立的杆柱。「這是父親為皮革廠設計出來的。有一次,一間皮革廠告訴父親,找不到可用的磅,因為原塊的皮革面積大,但又不能屈曲摺疊,如果用一般磅秤量重時,總被杆柱阻礙了。」
因為堅持設計以用家為本,研發出來的磅總要視乎工廠實際需求調整、很少能大量生產,三興的出產講求重質不重量,在內地工業迅速發展、磅秤愈造愈廉價後,生意的確有受影響。「我在讀機械時,也與老師討論過前景,當時老師說:若你不是求富貴的話,磅秤也是一個穩定的行業——只要香港一日有工業,工廠就都需要有磅,雖然需求並不大量,但都總要有。」
雖然,90年代過後,香港工廠北移、本地工業經歷衰退,一路走來,梁老闆認為磅秤生意仍然是可持續的,最重要是與時並進,不能只死守一種方式。那時候開始,外國開始出現電子磅,成本高昂但更精準輕巧,梁老闆認為,三興雖然本業為造機械磅,但可以結合電子磅,研發機械電子磅。
時至今日,梁老闆對於製磅的熱愛不減,三興仍然在這道路上進發。兒子作為第三代接班人,亦修讀了電子工程,延續父親與祖父對製磅的熱誠。「他對電子的學識,結合我的專長機械,就行了。」
PHOTO BY KAYAN WONG